11月10日,國際能源署(IEA)發(fā)布了其年度報告《世界能源展望2009》。在這部廣受世界能源界關注的作品中,IEA調低了對全球能源需求的預期,并稱金融危機為全球的能源體系轉型提供了機遇,而各國政府則將在這種轉型中扮演決定性作用。
金融危機降低全球能源需求
在《世界能源展望2009》中,IEA預計在參考情境下(各國保持現(xiàn)有政策不變),從2007年到2030年這段時間,全球能源需求將以每年1.5%的平均速度增長,即從120億噸油當量增加至168億噸油當量,最終將增長40%,而去年的數字是從2006年到2030年年均增長1.6%,最終增加45%。IEA表示,修正的數字反映了金融危機的影響,以及政府啟用鼓勵增加能效政策的作用。
平均算來,初步數據顯示2009年能源需求降幅將達到2%,隨后需求量增長會有所反彈。預計2010-2015年平均會達到每年2.5%的增速,隨著全球經濟日益成熟和人口增長的放緩,到2015年之后這種需求的增速會逐漸放緩。
在這種參考情境中,IEA認為,發(fā)展中的亞洲國家是需求增長的主要因素。其中,中國將占去全球新增一次能源需求的39%,印度則占去大約15%。IEA表示,中國新增加的能源將主要來自于煤炭。這意味著,中、印兩家將占據未來20多年新增能源的54%,而兩國在全球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比例也將由2007年的21%上升到31%。其次為中東國家。
從能源形態(tài)來看,IEA認為,原油仍將是全球最重要的一次能源,其年消耗量將由2007年的41億噸上升至50億噸。這意味著其年平均增長率為0.9%,是一次能源中增長速度最慢的能源形態(tài)。雖然其比重將從目前的34%下降至2030年的30%,石油仍然是一次能源結構中所占比重最大的能源。因為非石油輸出國組織的石油產量將在2010年達到頂峰,所以大部分的產量增長還是來源于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國,這些國家擁有大部分的剩余石油資源。
值得注意的是,IEA表示,隨著煤炭清潔技術的應用及電力需求的增長,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比例將有所增加,其消耗量將由2007年的32億噸油當量增加到49億噸油當量,年平均增速達到1.9%,不僅高于油氣等傳統(tǒng)化石能源,也高于原子能、水能、生物質能等能源,僅低于由風能引領的新興可再生能源(年均增速達到7.3%)。而且是絕對量增長最大的能源,所占比例將從27%提高到29%,僅次于石油。預計2007-2030年間,世界電力需求預計將以每年2.5%的速度增長,超過80%的增長來自非經和組織國家。全球范圍內,到2030年發(fā)電裝機容量增量將達到48億千瓦,其中約28%在中國。2030年,煤炭在發(fā)電能源中所占的比重將提高3%到44%。而如果全球經濟恢復速度緩慢,人們可能會減少投資花費更高的新能源電站而增加較為低廉的煤炭等電站的投資,進一步帶動煤炭需求的增長。
參考情境下,包括風能、太陽能、地熱能、潮汐能及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技術的發(fā)展將會推動他們得到較快的發(fā)展。其中風能增量最大,而水電的比重將從16%下降至14%。
能源投資的下降將產生深遠影響
過去的一年,經濟危機席卷全球,世界范圍內能源投資大幅減少,在各國推行的經濟刺激計劃中,大多包含了推動清潔能源的措施。IEA表示,如果沒有這些措施,全球范圍內,2009年對可再生能源的投資將下滑三成以上,而不是現(xiàn)在的五分之一。
在石油和天然氣行業(yè),因為現(xiàn)金流減少,大多數公司已經宣布要削減資本支出,延期和取消項目。預計2009年全球上游石油和天然氣的投資預算同比縮減了19%(900億美元)。電力行業(yè)的投資也受到嚴重影響,新增裝機容量直接需求正在減少。今年以來,煤炭行業(yè)的投資已經下降了50%。其中主要出口煤炭而生產成本又偏高的煤炭企業(yè)投資下降幅度最大,如俄羅斯和美國的企業(yè)。
能源投資的下滑將會給能源安全、氣候變化和能源貧困產生深遠的影響,但這取決于政府的應對措施。如果投資持續(xù)下降,將會阻礙能源產量的增長,因而當能源需求隨經濟復蘇開始增長時,能源價格可能會突升,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障礙。能源投資的減少也會阻礙貧困家庭接入電力和其他形式的現(xiàn)代能源。
預計全球需要累計投資26萬億美元(按2008年美元價值計)——相當于平均每年1.1萬億美元(全球GDP的1.4%)才能滿足未來的能源需求。其中電力行業(yè)投資占53%,超過一半的能源投資需求來自發(fā)展中國家。但全球很快回到信貸便宜且寬松的日子希望不大,在大多數情況下,中長期的能源融資將會比危機前更加困難和昂貴。
危機下的溫室氣體減排
《世界能源展望2009》指出,如果人類依然延續(xù)今天的能源道路,不對現(xiàn)行政府政策作出修改,那么,人類對化石能源的需求將快速增加,這將對氣候變化帶來驚人的后果。
這種驚人的后果是,到2030年,全世界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將達到402億噸,幾乎是1990年(209億噸)的2倍。而2030年較2007年(288億噸)增加的大約110億噸二氧化碳排放量中,超過八成將來自于中國(排放量增加60億噸)、印度(20億噸)和中東(10億噸)——注意,這都是在現(xiàn)行政策不作出修改的前提下。這將意味著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的長期濃度將超過1000ppm(ppm=百萬分之一)二氧化碳當量,全球氣溫將上升6℃。
上月底英國政府曾發(fā)布一張“4℃地圖”,對氣溫上升4℃之后的地球作出描述:北極地區(qū)氣溫可上升達16℃,地中海沿岸地區(qū)水資源將減少70%,美洲的玉米和谷物產量將減少40%,而亞洲一些國家的水稻產量將減少30%。可以想象,在6℃的增長圖景下,結果將會是更加災難性的。為此,IEA提供了另外一種可能性——“450ppm愿景”,即在各國政府的通力合作下,將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控制在450ppm二氧化碳當量,氣溫上升不超過2℃的可能性。
在這種情景之下,IEA預計到2020年,當年全球需減排38億噸碳,其中,16億噸由經合組織成員(OECD)即發(fā)達國家“貢獻”,而中國一家將會“貢獻”10億噸,將成為最大的減排貢獻國。
國際能源署指出,能源是溫室氣體的主要來源,從而成為這些問題的核心所在,因此應成為解決方案中的必要組成部分。該機構希望2009年12月份召開的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會議第15次締約方會議能指引全世界到可再生能源的道路上來。